在古代,帝王死后往往会根据其生前的功绩为其取一个谥号,而“纣”这个字显然并非褒义。在古人眼中,“残义损善曰纣”便是对商纣王最直观的评价,意味着他不仅沉溺美色,且暴虐无道,最终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暴君形象。提到纣王,大家的印象大多来源于《封神榜》,其中的形象似乎将其描绘得愚昧无知,凶狠无情。实际上,商纣王的一生并非完全是这样。
那么,商纣王在“牧野之战”一败之后,为何选择了自尽呢?为了揭开这个谜团,我们不得不深入了解商纣王的一生。
商纣王,本名帝辛,是商朝的末代君王。史书记载,帝辛自幼便显露出非凡的才智,聪明过人,天赋异禀,长大后不仅口才了得,且能言善道,身手非凡,甚至能徒手与猛兽搏斗。作为王子,帝辛的英勇与聪慧使他赢得了不少人的敬佩。在他登基后,他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,成功地扩展了商朝的疆域,将国土一度拓展至淮河下游及长江流域。这种扩疆之举不仅增强了商朝的国力,还将中原文化传播到了更广阔的地区,推动了商朝的生产力发展。
展开剩余82%从这些成就来看,早期的商纣王确实有着非凡的治国才能,尤其是在开疆拓土方面,他的成功显而易见。古代帝王征服更多的土地往往意味着国家的实力强大,这一点也适用于商纣王。然而,正是这种才能和天赋让帝辛变得愈发骄傲和自负,他开始变得高高在上,完全不把下属的建议放在眼里,自视为“天选之子”,觉得自己无所不能。
某日,一位臣子上前劝谏道:“陛下,如今周国日渐强大,我们该如何应对?东夷地区局势也不太乐观,若再不做出改变,恐怕将面临更大的危险。”帝辛听后却大笑:“爱卿何必杞人忧天,天命已定,我是天选之人,无需担忧。”他对于臣子的忠告毫不在意,认为自己乃天命所归,任何建议都不值得采纳。
每当有臣子上前谏言,指出他的不足之处,帝辛不是反思是否需要改进,而是愤怒地认为这些臣子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。他深信自己是上天所选的人,因而毫不容忍任何批评,最终那些敢于谏言的臣子纷纷遭遇了致命的惩罚。
有一次,帝辛任命了姬昌、九侯、鄂侯为三公,九侯的女儿因不满帝辛荒唐的行为而被帝辛杀害。九侯为此悲痛欲绝,结果也惨遭处死,被制成肉酱。鄂侯听闻后,尝试劝谏帝辛,但却引来帝辛的愤怒,最终鄂侯也遭遇了残忍的惩罚,被制成了脯肉干。帝辛对这些不满的臣子采取了极为暴虐的手段,令人不寒而栗。
不仅如此,帝辛还囚禁了西伯侯姬昌,直到姬昌的部下送来了美女和珍宝,帝辛才放了他。为了安抚西伯侯,帝辛将他送往边疆开疆拓土。这些事让臣子们对帝辛愈发心生恐惧,他们即使心有忠诚,也不敢再为国君提建议,生怕自己会遭受厄运。
在这些残暴行径中,帝辛最宠爱的人莫过于妲己。她不仅容貌倾国倾城,还深得帝辛的宠爱,成为了他无法自拔的执念。帝辛对妲己的爱到达了极致,无论妲己要求什么,帝辛都会竭尽全力去满足。在妲己的要求下,帝辛不仅让乐师创作了众多歌舞,还搜集了天下的珍奇宝物献给她,甚至朝政大事都由妲己说了算。
这也导致了朝廷的严重失衡。许多大臣认为,妲己这种人已经成了祸国妖后,干预朝政,影响国运。比干曾上书劝谏,但帝辛只觉得比干在挑衅自己,愤怒之下将比干杀害,并剖开了他的胸膛,将心脏献给妲己,这一悲剧成为历史上的“七窍之心”典故。
比干死后,另一位大臣箕子也因为害怕成为下一个目标,假装发疯,去当了一个普通人的奴隶,希望能逃避一死。然而,帝辛得知后将箕子囚禁起来,连太师、少师也因害怕帝辛的暴行而逃往周国。
随着帝辛权力的衰落,周朝崛起,周武王开始筹划对商朝的征讨。周武王得知帝辛已经失去了对臣子和百姓的控制,认为时机成熟,便发动了牧野之战。战争爆发时,帝辛的兵力不如周军,且由于内部分裂,许多原商朝的将领已转而支持周朝,这使得战斗早已没有了悬念。
牧野之战之后,帝辛虽然曾试图逃亡,但最终选择了自尽。周武王追赶而至,砍下了他的头颅,昭示世人商朝的灭亡。随后,周朝赦免了箕子,修葺了比干的墓,帝辛的儿子武庚继位,商朝正式成为周的属国。
回顾商纣王的死,我们不得不问:为何一个如此强大的国家,竟在一场战斗后迅速崩溃?从战略层面看,帝辛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军事上的败北,更在于他早已失去了民心,失去了忠臣的支持,社会上充斥着攀附权贵的小人。而周武王的胜利,源于其早已赢得了百姓的心,且具备了高超的战略眼光和强大的政治智慧。
帝辛的死,商朝的灭亡,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治国之道不仅仅依靠军事力量,更在于赢得民心,善待臣子。历史上的每一场战争,背后都有更深层次的教训,只有真正为百姓着想的统治者,才能长久稳固地执政。
发布于:天津市瑞和网配资-瑞和网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配资平台-西宁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